本網訊(向珊 孫鈺芳)11月18日,安徽蕪湖江東水生態公園迎來一批新客人——120多位安徽蕪湖新一屆政協委員漫步于水杉林間,感受著這片水域煥發的勃勃生機,對這座尾水澆灌出的“網紅濕地公園”頻頻點贊。
▲蕪湖市政協委員參觀江東水生態公園 長江環保集團供圖
蕪湖江東水生態公園,曾經是一片堆滿了建筑垃圾的灘涂荒地。如今,經過整治修復,打造成一處人工濕地,成為一座風景怡人的休閑公園。公園里,“水藻+食藻蟲+魚蝦+水鳥”形成食物鏈生態系統,輔以人工曝氣,達到了在園區內實現污水生態凈化的效果,與不遠處的朱家橋污水處理廠共同構建起綠色循環的生態體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此次參觀活動的講解員、三峽集團蕪湖水務公司副總經理王寬說,“在今后的運營管理中,我們將嚴格遵循自然規律,科學開展日常巡檢、養護,維持公園內部生態完整和平衡,切實改善城市水環境。”
從一座座生態公園、污水處理廠,到一艘艘電動游輪,從長江大保護項目工地,到長江珍稀動植物研究所……三峽人正以昂揚飽滿的工作狀態,肩負著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使命,踏上新征途。
系統治理? 深耕污染防治
▲江西九江雙溪公園 長江環保集團供圖
江西九江的雙溪公園里,潺潺溪流,繁花掩映,游魚戲水,蜻蜓飛舞。入園的市民一定想不到,這座生態公園底下“藏”著一座污水處理廠——得益于地下全封閉微負壓設備及目前國內最先進的生物除臭方法,九江兩河污水處理廠里無異味、無噪音,污水臭氣在悄無聲息中完成達標排放。
地上造綠、地下治污,最大限度降低了對居民生活的影響。而且,經過處理達標后的尾水在地面公園景觀水渠“遛達”一圈,還能得到深層凈化,可謂深藏不露。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我們聽了深受鼓舞。”三峽集團九江三峽水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毛宇洛說,“兩河污水處理廠以污水處理為核心,融入環境教育、智慧管控、生態公園等多項功能,形成了‘一廠兩中心’的生態公園綜合體。我們會進一步加強運營管理,力爭將它打造成為城市生態文明展示的新名片。”
▲安徽六安蘇大堰濕地公園 攝影:胡九思
溪流、淺灘、棧橋、綠樹、花海……這是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城區東北角的蘇大堰濕地公園,公園采用近自然的生態方式對城區三座主要污水處理廠的尾水進一步凈化改善,用以削減入河污染物,還利用污泥消化產物作為花海的營養土,實現“污泥變花海”,解決污泥造成的環境二次污染問題。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既是延續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生態觀,也是現代化、時代化的新表述、新要求。”三峽集團所屬長江環保集團安徽區域副總工程師陳鳳梅說,“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蘇大堰項目以水為脈,統籌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實現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的協同治理,下一步我們將努力實現生態農業、示范農業、觀光農業三大板塊的聯動,把生態產品的價值轉換落到實處。”
創新驅動? 助推綠色發展
秋景堪題,紅葉滿山溪。湖北宜昌港汽客運站的游客排著長隊,準備登上游輪賞景。泊岸等待的“長江三峽1”號,是由三峽集團所屬長江電力與湖北三峽旅游集團共同投資建造的全球最大純電動游輪,它利用清潔水電驅動,一次充電可續航100公里,主要在宜昌兩壩一峽、長江夜游、三峽升船機等旅游航線運行。
▲“長江三峽1”號駛入三峽升船機 攝影:湯偉
自今年3月首航以來,“長江三峽1”號游輪接待游客9萬多人,航行里程約4500公里左右,累計充電60萬度,相當于節省柴油130噸,是一艘真正意義上的“零污染、零排放”綠色船舶。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施全面節約戰略’‘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長江電力三峽電能技術管理部副主任蔣卓宇說,“未來,我們將以‘長江三峽1’號建造運營為起點,推動長江船舶綠色智能化,為交通領域實現綠色發展目標貢獻三峽力量。”
▲鎮江泓潤科技一期項目厭氧消化罐 泓潤科技供圖
在長江下游江蘇鎮江,餐廚收運車正在來回奔忙,它們每天穿梭在鎮江市區內近1000個回收站點之間,將140噸左右餐廚廢棄物帶回廠區。和這些餐廚廢棄物同時進入廠區的,還有來自三個污水處理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約120噸污泥。這是三峽集團江蘇鎮江泓潤生物質能科技有限公司探索的全國首家“餐廚廢棄物與生活污泥協同處置”示范項目,通過協同處理,將餐廚垃圾、污泥等廢棄物轉化成沼渣、沼氣、毛油,實現垃圾的資源化利用,產生“1+1>2”的效果。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使我們更加堅定了信心。”鎮江泓潤科技綜合部主任顧穎說,下一步,我們將把餐廚污泥協同處理的模式經驗在長江沿線城市大力推廣,力爭為全國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做出示范,助力綠色低碳發展。
生生不息? 保護生物多樣性
11月下旬,湖北宜昌黃柏河邊的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流水苗種培育車間的近百個藍色苗種培育池里,裝滿了體長十多厘米的中華鱘——有的在水里歡快地游動,有的不時把腦袋探出水面,有的靜靜地躺在水底一動不動。它們是今年9月底孵化的中華鱘寶寶,到明年4月,這批中華鱘寶寶將長到三十厘米左右。屆時,它們將回到祖輩們生活的地方——長江。
▲長江珍稀魚類保育中心中華鱘繁育車間 攝影:黃欣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華鱘研究所黨總支書記李志遠說,“持續四十載攻堅克難,中華鱘首次全人工繁育及放流、首次人工合成催產劑催產、首次大規格苗種培育、首次全人工子二代繁育、首次單雌性繁殖、首次破譯中華鱘全基因組信息、建立中華鱘種質和遺傳精準管理體系,都在三峽集團的不斷探索下取得了成功。自1984年起,三峽集團已累計向長江放流中華鱘近530萬尾,為補充中華鱘種群資源、實現中華鱘可持續繁衍生息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力量參與到珍稀魚類保護中來。”
“在電視上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作報告,一下子就想起4年前總書記來三峽壩區種植楠木的情形,他說‘你們的工作非常有意義’。”長江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長江珍稀植物培育基地的黃桂云說。
▲疏花水柏枝的花和果實?資料圖片
而今,三峽大壩右岸的長江珍稀植物培育基地,成片的苗木分類擺放在道路兩側:珙桐、連香樹、馬褂木在陽光下自由生長,疏花水柏枝伸出纖細的枝條在風中晃動它的種子,紅豆杉、三尖杉、紫楠等植物正在結果……每年它們中的一部分都將回歸野外,推動該植物的種群恢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黃桂云說,“現在,我們已遷地保護三峽瀕危珍稀特有資源性植物1300余種2.9萬余株。未來,我們將利用培育出的植物,繼續開展長江流域生態修復工作,為長江兩岸留住綠色和希望貢獻力量。”